前几天,在西湖大学采访,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:爱提问,敢提问,会提问。“有棱有角”,是很多西湖大学本科生身上的一种鲜明特质。比如,有本科生和专业期刊的审稿人提出了相同的问题;还有学生给更新到第九版的生物教材挑错;更有学生打破惯性思维,提出了一个在行业里被忽略的问题。
世界上没有愚蠢的问题,最怕的是根本不提出问题。即使学生提出了一些看似“幼稚”“愚蠢”的问题,在西湖大学也会被包容和鼓励,会得到老师的掌声。在西湖大学的老师们看来,提问是挑战权威的第一步,体现的是探究精神。如果问都不问,学生怎么会有新发现?可以是对于理解不明确的提问,可以是挑战性的提问,也可以是意想不到、天马行空的提问。
学生爱提问、老师鼓励和包容提问的西湖大学,让人容易联想到两个拥抱问题的现实样板。十几年前,刚回国在吉林大学任教的黄大年教授,为了能让科研人员可以更好地沟通交流,他把一个杂物间改造成了“黄大年茶思屋”,这小小一方天地成了一个思辨的大舞台。在华为,也有个“黄大年茶思屋”,任正非曾公开表示,希望大家就科学和技术问题来“胡说八道”。
这些“挑战权威”的做法,其异曲同工之处在于,都传递了一种鼓励提问交流、思想碰撞的理念,都提供了一个平等、开放与包容的平台或环境,所扮演的是“造梦空间”的角色。
展开剩余44%爱因斯坦曾说过:“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。”提问,为何如此重要?因为很多伟大的发现发明,都源自一个疑惑: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,源自“苹果为什么会落地”之问;瓦特创造的蒸汽机,源自“水沸腾时为什么会顶起壶盖”之问。
跳出固有框架,破除旧有观点,找到新的方向,往往也始于一个问题的提出。创新不可以被计划,但可以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提出而被碰撞出来。
爱提问以及其背后刨根问底的探究精神,不该是高精尖大学的学生以及科研人员所独有,也当成为全社会的一种特质。这一精神特质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,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。无论是突破“卡脖子”问题,还是在基础研究上实现“从0到1”的突破,都需要在提出问题、解决问题中实现。
没有问题的提出,就没有发展与进步。当每一个实验室、每一个团队、每一个人都热爱提问、敢于提问,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,并珍视那些打破惯性思维的问题时,“创新中国”将获得最深厚的土壤,从个体到国家,才能未来可期。
发布于:浙江省股票配资代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